1952年
1-4月:闭馆开展“三反、五反”运动,馆址迁至八道沟印染厂。
9月:举办建国二周年图片展览,展期12天,共接待读者3810人次。
12月:对馆藏图书进行整顿,开始采用《东北图书分类法》重新分编,设置了读者分类目录、公务书名目录。
1953年
4月15日:随着辽东省行政区的划定,安东市图书馆更名为“辽东省图书馆”,职员17名。馆长,下设编目室、参考室、服务室、事务室。
9月:馆内机构进行调整,设三室:服务室、编目室、事务室。
11月:组织馆内人员去哈尔滨、长春等馆参观学习。
1954年
6月:曹会萍副馆长参加东北地区图书馆工作会议。
8月:因辽东省建制取消,辽东省图书馆遂改称安东市图书馆,下设四个组:阅览组、采编组、推广组、总务组。
12月:由于大力开展了流动站工作,全年共建站62个,发展读者21679人,召开流动站管理员会议,交流了工作经验。
1955年
6月:省文化局检查组来馆进行调研并写出调研报告,充分肯定了我馆几年来的工作。
7月:举办《工矿企业图书管理员学习班》,由24个单位,50余人参加学习。
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处理反动的、淫秽的、荒诞的书刊图书的批示》后,我馆抽调部分干部参与馆内和社会上的书刊清理工作。最后文化局决定统一封存所有收缴的书刊。
10月:馆址由中富街(无线电七厂)迁至振兴区六纬路七十五号。
12月:贯彻“整理巩固、重点发展、提高质量、稳步前进”的方针,本馆职工由20人减为15人,机构改为:阅览组、采编组、推广组。
1956年
1月:原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为我馆题书馆名。
5月:为配合农村合作化,我馆在农村进行图书巡回展览。
9月:我馆成立了业务辅导部。
1957年
4月:为了加强对科研生产服务,设置了科技服务处,大力发展科技外借读者,设置了科技目录室,解答咨询,并扩大了馆际互借关系。
10月:制定《丹东市图书馆一九五七年—一九六二年发展规划》。
12月:我馆完成藏书清典和资料库的整顿工作。
1958年
3月:在“让全市人民到处有书读”的口号下,购置新书三万册,新建244个基层图书馆室。
7月:为贯彻“开门办馆、群众办馆”的方针,开设了无管理员阅览室。
8月:为图书馆开价外借做准备,建立了基藏书库。
9月:我馆卖掉馆藏珍本图书《大清实录》一套,受到辽宁省文化局的通报批评,馆领导向市文化局书面检讨。
12月21日:我馆正式实行开架借阅。
1959年
2月:我馆在郊区九连城等地开展农村图书流动站试点工作,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3月:开展了为科研生产送书上门服务,并开展了厂际互借。
5月:加强对市内厂矿系统的业务辅导,培养了“铁路文化宫图书馆”和“丹东毛绢厂图书馆”两个典型,召开全市现场会,同时开展了中小型图书馆(室)的“红旗竞赛”活动。
7月:市总工会、市图书馆、团市委联合开展全市区读书活动。
9月:在市科协的领导下,建立科技图书馆委员会,开展科技情报系统的协调协作工作。
12月:我馆为全市科研生产送书上门4000余册,收到效果750项。
1960年
3月:组织县区馆和农村图书室赴鞍山等地学习为生产服务和借阅工作的先进经验。张秀琴、陈希志同志赴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修科学习两年。
6月:为迎接《毛泽东选集》第四卷出版发行,馆内增设了《毛主席著作阅览室》。
12月:我馆向郊区公社送书3000册,建农村图书流动站100个,并在汤池公社召开了图书工作现场会。